找回密码
 注册
查看: 1140|回复: 5

[转贴] 怎样估算折射率和膜厚(转贴)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14-7-14 11:14:49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怎样估算折射率和膜厚(转贴)  5 p) ]4 C- m( ~: s

* v1 h! o  l" g7 @
  g. S4 O; A& k & k! L2 @. Q4 L$ P. V) w, T: I2 \. x
镀个较厚一点的单层膜,根据极值点(膜比基底折射率高的看极小值,膜比基底折射率低的看极大值,并且选取长波段的极值点,因为在长波段折射率色散小)估算出膜层的折射率,该点的反射率,根据薄膜光学原理,相当于单个四分之一光学厚度的膜厚(单层四分之一光学厚度的薄膜等效折射率为n^2/ng,n为膜的折射率,ng为基底折射率)的反射率。算出折射率后,再判断极值级次,根据这个级次就可算出膜厚。现在举一例子加深理解。
4 p: \. I. l& l+ X8 P# a/ g' M9 q8 E* l. n" D. [
怎样估算折射率和膜厚 - 薄膜人生 - 薄膜人生
7 N1 Z8 g. v8 @* B- c $ S# B0 R: y. Z! j+ k+ w+ }2 c, m
' @8 f, X) Q  R" U* T* ~( t
图中基底折射率为1.52,该曲线的透过率极大值是空白玻璃的透过率,说明镀的膜没有起增透作用,判断膜的折射率应该大于基底的折射率,所以我们要选极小值点的反射率来分析薄膜的折射率(选极大值等于在分析空白玻璃,因为是偶数个四分之一膜厚,等同虚设层),为选色散小的区域,可以找到最长波段的极小值为1184nm,透过率为80.08%。设空白基底的单面透过率为T1,镀有膜层侧的单面透过率为T2,总和透过率,也就是所测透过率为T,则有关系式1/T=1/T1 + 1/T2 - 1(大家可以自己推算,就是简单的等比数列叠加,可先算出R1,R2和R的关系式 R=(R1+R2-2R1R2)/(1-R1R2),然后用1-Rx代替Tx),在这儿T1=95.742%, T=80.08%, T2为未知数,代入后得出T2=83.037%,于是R2=1-T2=16.963%,R2=(n^2/ng-1)^2  /  (n^2/ng +1)^2 ,n=sqrt(ng*(1+sqrt(R2))/(1-sqrt(R2) )=1.910,这就是膜层的折射率
# n( m7 A- y& p3 N" ]然后来算膜厚。首先判断透过率曲线的级次,在脑中要明确的是,当膜的折射率大于基底时,所有的极小值都是奇数个四分之一膜厚,当膜的折射率小于基底时,所有的极大值都是奇数个四分之一膜厚,根据前面分析,这儿当然是极小值啦。如果没有折射率色散,相邻两个极值之间 的波长位置的比值应为k/(k+1), k=1,3,5,7....(设第一个极值位置波长为λ1,相邻的另一个极值位置波长为λ2,这里假设λ2的级次高于λ1,所以λ1>λ2,则kλ1/4=nd, (k+1)λ2/4=nd,两者比较后,就得出λ1/λ2=(k+1)/k )。我们来看891.0nm和1184nm这两个极值,1184/891=1.328, 所以判断k=3,于是根据kλ1/4=nd 有 d=kλ1/4n=3*1184/(4*1.91)=464.9nm。1 B8 g/ o2 ^% L: P' B5 g8 ]' Q8 o
说明:这种方法只是粗略地估计膜层的折射率和厚度,因为我们忽略了折射率的色散,也忽略了薄膜在沉积过程中的折射率非均匀性。要精确测量还是要通过带有修正因子的程序拟合,或且专门仪器测量。- W# B- L, D& ^8 W+ Y; b
/ ^5 K& u2 v6 D7 o! n
4 }1 ^, @1 K5 ~6 \% _2 ?
! t2 _, {" U" ^+ d' e0 p/ \
若是反射率的级次就反过来了哇,当膜的折射率大于基底时,所有的极大值都是奇数个四分之一膜厚,当膜的折射率小于基底时,所有的极小值都是奇数个四分之一膜厚6 B+ P% B& g# x1 m7 x
0 b/ {* ?* B/ u

: t$ f( A* M9 K4 @+ c$ k
  D/ H1 r7 |% `# |' `2 q相邻两个极值之间 的波长位置的比值应为k/(k+1), k=1,3,5,7....(设第一个极值位置波长为λ1,相邻的另一个极值位置波长为λ2,这里假设λ2的级次高于λ1,所以λ1>λ2,则kλ1/4=nd, (k+1)λ2/4=nd,两者比较后,就得出λ1/λ2=(k+1)/k )。我们来看891.0nm和1184nm这两个极值,1184/891=1.328, 所以判断k=3,于是根据kλ1/4=nd 有 d=kλ1/4n=3*1184/(4*1.91)=464.9nm。
  i5 b, [- f8 V对于这一段,有人对我说不太理解,我试着做下解释,也请各位说说看法,3 A: |, h9 l7 a
kλ1/4=ndcosA 但是这里我们是垂直入射,所以略去了COSA这一项,这个等式是由薄膜的特征矩阵的表达式得出的产生极值的条件,有兴趣的同事去看现代光学薄膜技术1.3,里面有详细的推导。可以看出,相邻的两个极值之间,极值数是相差1的关系,1184/891=1.328从上面这个比值可以看出  和4/3=1.333植是差不多的,所以对应的值应该就是第4个和第3个极值。" G) I, c" K( V
/ l% q/ g  S4 q9 \+ n" _+ X* O

9 V/ ~& |7 E: u6 s1 Z( D; R$ r
0 y3 o+ _- e" A) ]4 f
- X- g, N, O* [- d
' J) v& \% z) d% w/ F估算膜厚与折射率,这个方法是有效的。以前就是这么做来的。
$ j1 V; f9 ?8 H8 U但膜层损耗,恐怕还是需要用软件来反向模拟。 : W# K) W, `7 }% v6 n7 j
如果没有反向模拟软件,或假定一个系数,用软件正向计算,眼睛看结果了,呵呵。4 g. ~4 ?: v, ]
单从透(反)射率曲线 几个极值点的值,信息量太少。 即使可以计算,成膜均匀性、散射、测量误差等等因素, 都会带来计算偏差。再退一步,即使没有这些影响,又如何区分 折射率变化 和 损耗对 测量值的影响。
' R3 K2 g5 X/ K吸收同样存在色散,假定遵从某个近似方程。通过多点拟合,近似得到方程的系数。 选择不同近似方程,得到的结果也会不同的。

2

主题

2

主题

2

主题

积分
221
发表于 2018-7-26 06:14:09 | 显示全部楼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2

主题

2

主题

2

主题

积分
221
发表于 2018-7-26 06:14:15 | 显示全部楼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0

主题

0

主题

0

主题

积分
176
发表于 2019-5-28 08:52:57 | 显示全部楼层
谢谢分享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0

主题

0

主题

0

主题

积分
247
发表于 2019-10-23 07:49:56 | 显示全部楼层
谢谢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0

主题

0

主题

0

主题

积分
139
发表于 2019-10-23 10:30:46 | 显示全部楼层
图片怎么没有显示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光学薄膜论坛

GMT, 2025-11-3 , Processed in 0.024499 second(s), 21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 Licensed

© 2001-2025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